首先,广播媒体使用移动客户端技术★◆◆◆,能够更趋近于点对点传播★◆◆★■◆,让用户不只局限于电台收听,还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完成整个收听行为;其次■◆,广播媒体应用全频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用户全方位了解演播室情况,由内而外洞察事件动态◆◆,打造身临其境的收听体验;再次,广播媒体要从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出发★◆■■★■,采用视频直播技术对传播对象进行全程跟进式传播,以用户需求为首实时反馈用户的情绪问题,带给用户更多的陪伴感★◆■,实现◆◆★★★“科技传情★◆★”◆◆◆◆。
广播除了众所周知的传播面广和传播迅速等特点外,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空间想象感■◆■。通过话语◆◆★、声音效果■■★★◆◆、音响和声调等可以帮助听众想象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深切地感受那种“正在进行时”■★,再通过情绪加工,从而形成独特的听觉感受和记忆■◆◆■◆★,这是共情产生的内在推动力。
广播媒体可以在节目正常播放的基础上,编辑制作符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内容,以节目预告和精彩瞬间呈现等形式推送至各新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以评论◆◆★、转发和点赞等形式参与互动,完成跨平台交互性传播,扩大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此外,内容的跨平台传播也给听众提供了溯源的渠道,将更多人带回广播媒体本身。
业内人士认为,广播带给人最重要的激励是建立强烈的陪伴关系。相对于流媒体平台上标准化录制的节目,广播的即时陪伴属性可能更强。视觉信息过剩的年代,声音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情感缓冲。
在广播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声音元素是唯一的传播符号,在信息■★◆■■◆“传递—接受”过程中增强了听众信息解码时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从感官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与视觉相比,人们对听到的信息具有更加强烈的回忆能力。人们通过耳朵接收声音信息至大脑处理后,会联系过往记忆触发情感反馈■■■◆◆,进而实现情绪的转换和交流。
广播媒体需要将听众转化为用户,增强媒介产品对用户的吸附能力,通过分众化和精确化传播◆★◆★,实现更大的传播价值★★◆◆★。现在广播节目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对用户的点赞、转发◆★■◆★、评论和留言等作出即时反馈,从过去的◆★■■■“人找媒体”到现在的“媒体寻人◆◆■”■◆★■,体现出广播媒介“以用户为导向”的突破性转变★■■★。
广播媒介将传播渠道从单一音频模式转向“音频+视频”模式◆★★◆★。视频平台对粉丝互动行为的数据统计■■★■★,不仅能对传播效果进行测量,也能反映出用户的情绪变化★■★◆★。
广播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的参与感和陪伴感等特性在引发听众情绪和行动上具有优势。新媒体语境下★★,应利用好广播共情叙事策略,广泛凝聚共识,提升媒体传播内容质量与影响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媒体从★◆“透明直播间+ 固定摄像头”的直播形式,到“广播+移动客户端视频直播”的形式,再升级到“全频可视化广播系统”直播制作形式◆★■,节目的播出形式一步一步实现优化。
广播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取得良好的发展离不开营销策划的支持,其中■★◆“打造品牌”在广播媒体口碑塑造和广告投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利用品牌效应助力共情传播也是广播媒体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将广播栏目主持人培养成为能说★◆■★、会写★■◆■★、会感受和会反馈的全能“主持人”★■■◆,将听众的情绪用“人”的形式进行处理和反馈,带动广播媒体的共情传播。